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有手腕这本书多少钱 > 第3章 道德 一把安身的锁匙一道立命的光环(第4页)

第3章 道德 一把安身的锁匙一道立命的光环(第4页)

在人海中,如果我们不想孤立,那么就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不要求你喜欢所有的人,但要学会互相留台阶,大家给面子。

为人做事难免与人有口舌之争,然而有“心眼”的人总是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争论,赢得别人的好感,那么在人海中,就不会孤立。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书中写道:

“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真是太有价值了。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奇怪。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在我们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大部分的反应是评估或判断,而不是试着了解这些话,在别人述说某种感觉、态度和信念的时候,我们立刻倾向于判定‘说得不错’或‘真是好笑’,‘这不正常吗’、‘这不合情理’、‘这不正确’、‘这不太好’。我们很少让自己确实地去了解这些话对其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们,过分地相信自我的标准。因而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遭遇太多的争论,造成太多心与心的嫌隙。在那些自以为是的争论中,我们竭尽全力地卫护那些并不全面、并不成熟的观点。对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不足称道的异己意见,我们给予太隆重的对待。

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唇枪舌箭过后,我们得到的仅是“心乱”,失去的却是“亲密无间”,此外,我们还能得到些什么?在过后的日子里,我们发现那是嫌隙与隔膜。感谢上帝,我们因此又多了一个“敌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有更多的机会锻炼我们那“锐不可挡”的口才。

卡耐基极为悲观地说: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在争论中,并不产生胜者,所有不愿敌对的人在争论中都只能充当失败者,无论他(她)愿意与否。因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都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或者,即使你感到自己有错误,却也绝不会在对手跟前俯首认输。在这里,心服与口服设法达到应有的统一,人的固执性,将双方越拉越远,到争论结束,双方的立场已不再是开始时的并列,一场毫无必要的争论造成了双方可怕的对立。所以,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正如班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

“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你在争论中可能有理,但要想改变别人的主意,你就错得太徒劳了。从人称自己是万物之灵的那一刻起,其个性似乎就已犯上了同样的毛病,一种自我优越感、自我权威感在内心、在头脑、在全身滋长着,并借着社会心理的奥妙的遗传,一代代的继承了下来。当“能够承认自己错误”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可供称赞的美德时,那一种“优越”与”权威”便在社会上取得了其普遍的地位,并因而在体内确立了其支配地位。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廉颇的负荆请罪,李世民的善于纳谏千古传颂。“认错”这一简单的行为,在今人的心中有着何其沉重的分量。我们难道能说这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勇气去推翻那心中的“自我权威”,并进而消灭多余的“自我优越”?我们心中有那么一种毁灭的冲动,却冲不破那一层古怪的心理障碍。

在热闹的争论中,我们日益变得孤立。当所有人都不对我们表示好感时,我们终于体会到“人多时候最寂寞”的悲凄境地。“佛祖”释迦牟尼来到我们的面前,在一片祥和中,告诫我们:“恨不消恨,端赖爱止。”争强疾辩绝不可能消弭误会。所以,我们不再固执,我们准备抛弃争论,重头做起。

但我们却犹豫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内似乎永不休止的辩论,让我们再一次怀疑自己做出的决定是否正确。“佛祖”永远不会了解那些辩论对人类的重要性,因为他生恬的是另外一个纯“爱”的世界。作为世人,我们无法对此熟视无睹。我们在迷惑中,习惯性地准备重新拾起争论的大棒。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思考,并进而发现把自己与联合国相提并论时,我们便不禁哑然失笑。个体与集团各自有其很大的特殊性,莽撞的类比,往往是荒谬而毫无意义的。当我们正在探索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时,却一再顾虑联合国这一庞大的特殊组织,无疑是亳无道理的。

所以,让我们回到平凡的生活中来,听一听林肯是如何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热烈争吵的青年军官的:

“任何决心有成就的人,绝不肯在私人争执上耗费时间。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而后果包括发脾气,失去了自制。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物上多让步一点;而那些显然是你对的事情就让步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

是的,我们承担不起后果,“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所以我们宁愿在一定基础上作出让步,以避免争论。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们已下定决心尽量避免争论。然而,麻烦的是,我们并不太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这样子是有可能遭至“自我优越”与“自我权威”的反攻倒算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承认自己也许会错”。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诫门徒:“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我们试着用这么一种句式:“唔,是这样的!我也有一种想法不过也许不对,我常常出错,不过希望我被原谅,啊,依我看,这是——”结果,我们在任何场合下都畅行无阻,因为没有人会反对“你也许不对”的看法。

所以,在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我们便已备下了灭火剂。但这也许并不够,因为灭火剂也会有“没招”的时候。所以,我们在小心翼翼地试图指出对方显然是错的地方时,我们不得不讲究一个适当的方式。

300年前的伽利略说:“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我只能帮助他自学会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必须以若无实有的方式开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是他忘记的。”因为不论你用什么方法指责别人——眼神、语调、手势、话语,只要你告诉他他错了,他就绝不会对你善罢干休。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他决不会改变他的想法,他只想反击,人类的好斗性此刻暴露无遗。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黑格尔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看法,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在日常的琐事中,支配人们行为的往往不是理智,而是感情。所以我们开始尊重对方的意见,并不直截了当地指出他错了。

我们似乎已完全避免了争论。事实上,从一方面来看,确实是做到了。我们千言万语地要求人们推翻心中的“自我优越”与“自我权威”,我们自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然而在后来的行动中,我们却一直假定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我们一直以一种“正确者”的高姿态在谈论其实我们也可能有错的“争论”。因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先承认自己是错了。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是“正确者”。我们也有“错误”的时候。苏格拉底的谦虚,使得我们任何一人都不敢妄自称大。

事实上,在前面我们已深深领教了“死要面子”的苦果,所以,此时,我们不再面临任何的障碍,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用来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避免争论,就能赢得好感,在人海中,我们不再孤立。

7.为人宽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多大的心胸,便能做多大事;有多大心胸,便有多大的人格魅力。

得饶人处且饶人。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本无大的利害冲突。“不饶人”可以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会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做人要有宽容厚道的“心眼”。

古代南宋有一个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偷够了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人,那人羞惭地没有接受。沈道虔就让人把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其他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素以仁厚著称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此猪与曹节家里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这两则故事里的古人,都为“别人不好处”掩藏了几分。沈道虔和曹节表面看来,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大厚道的为人。偷萝卜拔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责?替他掩藏几分,反倒能使他自惭改过。邻居错认猪,尽管有自私一面,但失猪对一般人家也毕竟是大损失,情急之下错认,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正是胸襟宽阔、与人为善的体现。

需要明确的是,吕坤所说的“掩藏别人不好处”,是掩藏“别人”——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的一般过错,特别是针对我们自己所犯的过错,是“人民内部矛盾”。而绝不是包庇犯罪之类的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对同志的一般“不好处”不采取粗鲁方法来公开揭穿打击,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让其自己惭愧反省,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同志的自尊心,甚至使事情恶化。这方面是有教训的。“文革”中,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对许多同志的一般过错,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是什么过错,无限上纲,深揭狠批,结果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想起来令人痛心。“文革”摧残了人的美德,至今还留下后遗症,又纠合着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些弊病,使许多人变得冷漠、自私、尖刻不容人,相互间缺少了信任和友善,只剩下利益关系。

没有根据,就随便猜疑他人的不好,这不是说明我们缺乏对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爱浑厚与人为善的宽大胸怀吗?

做人原本是很简单的事情,互相猜疑、猜忌把原本简单明了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而稍有一点宽厚之心就可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又何乐而不为呢?

8.君子成人之美,不乘人之危

成人之美是君子的行为,这方显做人之成熟。而小人,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也显做人之世故。要想取人,就要运用“心眼”,成人之美,称人之善。

孟子说:“尧把需要舜这类的贤人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需要禹、皋陶这类的贤人当作自己的忧虑,农民把百亩田地耕做不好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财物奖赏给他人就是恩惠,把美好的品德传授给他人就是忠诚,为天下推荐贤才就是仁义。所以把天下委托给他人容易,为天下寻求贤才就困难。”能为天下选得人才的人,不仅要使一人归服,而且要使天下人都归服,使后代人也归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