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缓缓转过身,他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穿透哗啦啦的雨幕,像探照灯一样扫过高台下站得笔直的一百个半大孩子。那些脸蛋儿还带着稚气,眼神却一个比一个倔强,像荒地里顽强生长的小草。
我的妈呀,这场景,配上远处闪电时不时“咔嚓”一下照亮旗帜上那金色的灯楼图案,简直像在拍什么史诗级大片!那旗帜在风雨里飘摇,真像是黑夜里唯一能指明方向的火把,看得我心头一阵发热。
这一切的源头,还得追溯到九天前,在星图阁那次只有我们俩知道的深夜谈话。
那晚,嬴政那句“把星火烧到海那边去”,说得那叫一个斩钉截铁,每个字都像带着火星子,掉进我心里那片早就蠢蠢欲动的干柴堆里,“轰”一下就给我点燃了,烧得我整晚都没合眼!
躺在床上,眼前晃来晃去的早就不是秦国这点地盘了,而是铺天盖地的星辰大海,是从来没在这个时代出现过的世界地图!
我心里跟明镜似的:要实现这么疯狂的野心,靠朝廷上那些之乎者也、一辈子都在故纸堆里打滚的老学究?没戏!靠那些只会挥刀砍杀、连加减乘除都搞不明白的老派将军?更没戏!
大秦,需要换血!需要一支全新的、不一样的队伍!
这支队伍,得能用脚底板丈量出大地的尺寸,能用算盘珠子经纬山河的脉络,能凭空在荒地上建起城池,能一挥手就让可怕的瘟疫退散!
六月十六,天刚蒙蒙亮,雾气还没散干净,像一层薄纱罩着学宫。我就把新设立的算、工、农、医、营造五科的顶尖教习,全叫到了星图阁开会。
这些人,可都是我费了老鼻子劲,从几千号人里筛出来的“怪胎”——共同特点就是:不谈虚的,只玩实的!
我把一张巨大的、画着模糊海岸线的海图用沉甸甸的青铜镇尺压在长条案上,手指从咸阳的位置出发,先划过地图上那崎岖难行的南岭山脉,又指向北方苍茫空旷的河套地区,最后重重地点在冰天雪地的辽东。
“我们得办‘实学巡行院’。”我的声音不大,但在空旷又挑高的阁楼里,显得特别清晰,“第一期,就设在岭南、河套、辽东,这三个地方。每个地方招一百人,以三年为一期。这可不是请你们去喝茶论道的,是让你们真刀真枪,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实战!”
底下瞬间安静了,连呼吸声都轻了。
大家都不是傻子,都明白我这几句轻飘飘的话,背后是要撼动整个大秦人才选拔的老根基,是要捅马蜂窝的!
墨鸢,就是那个能把机关术玩出花来的墨家传人,第一个反应过来。
她上前一步,冷静地说:“山长,如果要长途巡行实战,文书、器械携带是大问题。我可以设计一种‘移动教具箱’,把测距仪、节气罗盘、简易蒸馏器、常用草药标本……全都浓缩进去。做到一箱在手,就等于带了一座微缩的流动学堂!”
我赞许地点头。对!就是要这种能解决问题的思路!
织记坊的主事苏禾立马跟上补充:“光有硬邦邦的器械还不够,得让人,特别是让那些没什么文化基础的人能看懂、会用。我们织记坊可以全力赶制《行军日用手册》。把怎么辨别方向、怎么把脏水弄干净能喝、怎么快速搭营地、怎么处理各种外伤……全都画成图,配上最简单的说明。要做到哪怕是个大字不识的火头军,照着图也能一步步做下来!”
“太好了!就这么干!”我激动得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镇尺都跳了一下,“这事,刻不容缓!用最快的速度去办!”
两天后,六月十八,三百七十二份盖着鲜红咸阳宫大印的招生令,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通过帝国最快的驿站系统,飞向了全国的每一个郡县。
这招生条件,苛刻得让那些世家大族直嘬牙花子:不仅要认识至少一百个字,还得会解简单的田亩换算题,最关键的是,出身必须是寒门或者戍守边关的家庭!
那些从小锦衣玉食、钟鸣鼎食的贵族子弟?嘿,一个都不要!气死他们!
而最让世人瞠目结舌、跌破眼镜的,是报名方式。
所有想报名的人,必须亲自跑到当地的“答疑灯楼”下,现场完成三道“实测题”。
这些题目千奇百怪,完全没有标准答案。可能是让你想办法测量一口深不见底的老井到底有多深,也可能是让你估算一个巨大粮仓能装多少粮食,还可能是让你把附近一段弯弯曲曲的河道走向给画出来。
不许找人帮忙,全看你自己的本事和脑子怎么转。
消息一传开,好家伙,简直是往滚烫的油锅里倒了一瓢冷水,全天下都炸锅了!
各地灯楼前面,瞬间排起了长得看不见尾巴的队伍,人山人海!
无数过去被功名利禄那道高墙挡在外面的寒家子弟,眼睛里第一次迸发出了那种叫做“希望”的光芒,亮得吓人。
甚至还有头发胡子都白了的老农,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地挤到灯楼下面,拉着主事官员的袖子,眼巴巴地问:“官老爷,俺……俺家那小孙子,没念过啥书,认不得几个字,更不晓得您说的那个‘几何’是个啥玩意儿……可他打小就跟在俺屁股后头,拿根破竹尺子,就能量出家里牛棚那斜梁该用多长的木头,一分不长,一分不短……这……这能算数不?合规矩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主事官员早就按我提前下达的密令,笑容满面地扶起老农:“老丈!算!怎么不算!太算了!咱们巡行院,要的就是这种能动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泛孩子!”
六月二十,嬴政这家伙到底没按捺住好奇心,亲自跑到稷下学宫来看现场测试。
我特意安排了新提拔的年轻教习轲生,带着十个刚通过初选的半大少年,现场演示我捣鼓出来的“野外快速建棚十步法”。
从观察地形土质、测量风向选地方开始,到打木桩、立柱子、架房梁,再到盖上防雨的草席、挖好排水的沟渠……一整套流程下来,只用了两个半时辰(大概五个小时)。
一座结结实实、能容纳二十个人睡觉休息的棚屋,就在所有人眼皮子底下立起来了!
嬴政亲自走过去,用手大概量了量房梁和柱子之间的缝隙,误差居然不到三寸!(大概7-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