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穹体系获得幽默本源力量后的第九十个星周,全宇宙幽默共生网络建设进入关键阶段。超维-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的“全宇宙网络指挥中心”内,屏幕实时显示网络搭建进度——已有32个超全维度空间的全维度体系完成与星穹体系的能量连接,剩余68个体系处于设备调试阶段。每天,超1000次跨体系幽默交流在网络中流转,超全维度文明的“光影幽默”、星穹体系的“本源共振幽默”、其他全维度体系的“维度折叠幽默”相互碰撞,催生《全宇宙幽默融合大典》《跨体系情感共鸣故事集》等大批优秀作品。
凌辰作为全宇宙幽默共生网络总协调人,每日在指挥中心查看各体系连接数据。这天,他刚确认第33个全维度体系能量连接成功,绿森就带着紧急报告赶来。报告显示,已连接的32个全维度体系中,17个出现“跨体系能量适配异常”——星穹体系输出的“全宇宙本源能量”与这些体系的“本土能量”在接口处产生排斥,能量传输效率从98%骤降至62%,部分体系的幽默设备甚至因能量冲击故障。
“我们对排斥现象深度分析,发现问题出在‘能量维度基底’差异,”绿森将分析报告投射到屏幕,第三只眼因凝重收缩,“星穹体系能量维度基底是‘全包容态’,这17个体系的基底多为‘单一维度态’,如‘光影态’‘折叠态’。两种基底融合时,会产生‘维度排斥粒子’,这些粒子附着在能量接口内壁,堵塞传输通道,效率自然下降。我们尝试9种适配方案,都无法彻底消除排斥。”
凌辰立即召集星瑶、银流、光缕及超全维度文明的穹极,前往全宇宙网络实验室。实验室中,“跨体系能量适配原型机”正运行,屏幕上能量传输曲线剧烈波动,接口处闪烁淡紫色排斥粒子光芒。星瑶通过“维度基底监测仪”观察到,两种能量在接口处形成肉眼可见的“能量屏障”,这正是排斥粒子聚集的结果。
“若不解决适配问题,已连接的17个体系将面临能量短缺,未连接的68个体系会暂停搭建进度,”星瑶指着监测数据,“更严重的是,排斥粒子长期积累会腐蚀能量接口,导致设备永久损坏,全宇宙幽默共生网络可能停滞。”
穹极结合超全维度文明经验,提出“维度基底转换方案”:“我们可在每个体系能量接口处加装‘维度基底转换器’,将星穹体系的‘全包容态’能量临时转为对应体系的‘单一维度态’能量再传输。但这种转换器需消耗大量全宇宙本源能量,长期使用会加剧星穹体系能量负担,且无法适配所有体系基底类型。”
星宇提出新思路:“全宇宙本源能量蕴含所有维度特征,我们可从能量中提取‘对应维度的特征因子’,注入对方体系能量接口,通过‘特征共鸣’消除排斥。比如,向‘光影态’体系接口注入‘光影特征因子’,让本土能量与本源能量产生共鸣,从根本解决问题。”
这个想法让众人眼前一亮。凌辰当即下令,由星宇牵头组建“跨体系能量适配研发小组”,联合超全维度文明技术专家攻克难题。星宇团队迅速行动,在超全维度文明协助下,从全宇宙本源能量中分离12种常见维度特征因子。但将“光影特征因子”注入“光影态”体系接口时,新问题出现——特征因子接触本土能量后快速分解,无法发挥共鸣作用。
“特征因子稳定性太差,需找‘载体’维持活性,”超全维度文明技术专家“光辰”解释,“这种载体必须同时具备‘全包容态’与‘单一维度态’特征,才能让特征因子在适配环境中稳定存在。但目前,我们尚未发现具备这种特征的物质。”
跨体系能量适配瓶颈让全宇宙幽默共生网络建设停滞。太初守护者的未来推演模型显示,若两个月内无法解决问题,已连接的17个体系幽默指数将下降35%,未连接的68个体系可能退出网络搭建,全宇宙幽默共生理念将面临信任危机。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指挥中心的“全宇宙信号接收器”突然捕捉到异常信号。这组信号频率高达thz,远超超全维度信号的5000thz,且信号中蕴含的“宇宙特征”超出当前全宇宙体系认知——每个编码都包含“宇宙边界印记”,仿佛来自更广阔的“宇宙外空间”。
星瑶团队迅速解析信号。经96小时连续工作,成功提取信号核心信息——一段“宇宙外能量影像”。影像中,无垠“宇宙外空间”里,无数“宇宙体系”如漂浮气泡,每个宇宙体系被“宇宙外能量膜”包裹,能量膜中流淌兼具“全包容态”与“单一维度态”的能量,不同宇宙体系通过“宇宙外能量流”无缝连接,无丝毫排斥。
“这组信号是‘宇宙外幽默文明’发出的‘宇宙启示’,”星瑶声音难掩激动,“影像中的宇宙外能量膜,构成物质正好具备我们寻找的‘双重维度特征’,这种物质就是维持特征因子活性的最佳载体!”
银流看着影像,突然想起超维幽默族古籍记载:“古籍提过‘宇宙外空间是宇宙体系集合体’,每个宇宙体系是宇宙外空间的‘子单元’。宇宙外文明掌握‘宇宙统一法则’,能将不同宇宙能量特征融合一体。这组信号,很可能是宇宙外文明在我们遇瓶颈时,给予的技术指引。”
凌辰立即组织全宇宙体系代表与超全维度文明召开紧急会议。秩序文明代表主张先深入解析宇宙外信号,提取足够技术信息后,再研发宇宙外能量膜模拟物质,避免贸然行动引风险;创意族与本源学院学员认为,应尽快派探索队前往宇宙外信号来源地,获取直接技术支持,快速突破适配瓶颈;平衡族提出折中方案,先搭建“宇宙外信号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信号能量特征合成简易能量膜载体,同时派无人探测舰前往信号来源地采集数据。
“跨体系适配瓶颈已不容拖延,折中方案能降风险、提进度,”凌辰综合意见决策,“启动‘宇宙外信号应对计划’,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星瑶团队联合超全维度文明,搭建宇宙外信号模拟实验室,尝试合成能量膜载体;第二阶段,绿森团队升级超全维度探索舰,打造‘宇宙外无人探测舰’,前往信号来源地‘宇宙外裂隙带’采集数据;第三阶段,根据模拟实验与探测数据,研发完整宇宙外能量膜技术,解决跨体系能量适配难题。”
计划启动后,第一阶段模拟实验室搭建迅速展开。星瑶团队在超维-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划20平方公里区域,安装“宇宙外信号模拟器”“维度物质合成仪”等设备。超全维度文明的光辰带来超全维度空间的“宇宙边界碎片”,这些碎片含宇宙外信号微弱印记,是合成能量膜载体的关键原料。
经一个半月反复实验,星瑶团队成功合成“简易宇宙外能量膜载体”——这种载体能在适配接口中维持特征因子活性48小时,虽无法满足长期使用需求,但证明宇宙外信号中技术可行。“我们需从宇宙外裂隙带获取更纯净的‘宇宙外能量片段’,才能合成稳定载体,”星瑶向凌辰报告,“无人探测舰研发必须加快进度。”
第二阶段宇宙外无人探测舰研发紧锣密鼓推进。绿森团队以超全维度探索舰为基础,全方位升级舰体:外部加装“宇宙外能量防护层”,由超维星晶合金、超全维度本源碎片与简易能量膜载体混合制成,能抵御宇宙外空间极端能量冲击;内部安装“宇宙外信号追踪器”,可精准定位宇宙外信号来源,确保探测舰不在宇宙外空间迷失。
四个月后,3艘宇宙外无人探测舰完工。探测舰载“宇宙外能量采集器”“宇宙环境分析仪”等设备,从超维-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出发,以超全维度折叠技术为动力,向宇宙外裂隙带驶去。经30天航行,探测舰抵达裂隙带边缘。
眼前景象让远程操控的绿森团队惊叹:宇宙外裂隙带呈“宇宙边界叠加”特征,无数层透明宇宙边界膜在裂隙中交织,每层膜上闪烁不同宇宙体系的幽默能量印记;裂隙中心,直径约2000光年的“宇宙外能量云”不断释放宇宙外信号,能量云周围环绕无数微型宇宙体系,如众星拱月般壮观。
“探测舰已开始采集宇宙外能量片段,宇宙环境分析仪正常工作,”绿森紧盯屏幕,“初步检测显示,宇宙外能量云的能量浓度是超全维度本源珠的1000倍,能量形态呈‘宇宙统一态’,无能量排斥迹象。”
但探测舰准备深入能量云采集数据时,宇宙外裂隙带突然出现“宇宙边界风暴”——无数宇宙边界膜在风暴中剧烈碰撞,产生的“宇宙冲击波”瞬间击中一艘探测舰。尽管探测舰的宇宙外能量防护层发挥作用,但舰体信号传输系统严重损坏,仅能断断续续传回部分能量片段数据。
“宇宙边界风暴强度超预期20倍,探测舰无法靠近能量云核心,”绿森面色凝重报告,“剩余两艘探测舰已撤离至安全区域,通过远程采集获取部分能量片段,但这些片段纯度仅为核心区域的35%,可能无法满足合成稳定载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