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特种兵穿越战争年代 > 第420章 回家的那一刻(第1页)

第420章 回家的那一刻(第1页)

1故乡的召唤

每当列车缓缓驶出站台,我总会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回家的情景。那时我刚参军到上海空军部队,对家乡的眷恋如影随形。我家在四川万县(如今为重庆万州),那是一座美丽的山城,万里长江波光粼粼,川流不息的江轮为这个江边小城带来了人气和繁荣。

早年四川有“成渝万”的美誉,但进出万县的交通十分不便。第一次回家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春节前夕,如果从上海乘船逆江而上,需要八天七夜。为了赶时间,我选择了坐火车,从上海绕道到西安经成都、重庆,再坐船回万县,走了一个U字型,但却可节约两三天时间。

这段旅程的艰辛至今记忆犹新。从上海出发还好,有座位。到西安换车后,因人多,我只好站着,人挤人,背靠背,硬站了一个晚上,脚都站肿了。到了成都,尽管已经两夜未眠,我马不停蹄急忙跑去排队,挤上去重庆的火车。也顾不得军人的体面,在靠厕所边找个空地,垫张报纸就坐下来休息。

清晨六点多钟,下了火车,直奔朝天门码头。可卖票的人讲,四等舱、三等舱都没票,只有五等散席。所谓散席,就是没位置,只能自己在船上随便找个地方或站或坐。因回家心切(可说是归心似箭),五等就五等,只要能上船就行。我上船后,因实在太累太困,居然在甲板上睡着了。

原计划船八点到万县,由于轮船炸雾,船停在江心就是不走,真急死人,直到凌晨一点钟才靠岸。父母、兄妹在码头足足等了五个多小时。我回到家里已是两点了。经过四天五夜的折腾,精疲力竭的我倒头就睡。

在家待了20天,便打算顺江而下坐船回部队,只需四天四夜就够啦!因那时船少人多,排队一天一夜,也没买到下水的船票。怎么办?只有五天时间,再等就要超假。没别的办法,我只好买了上水船,再经重庆、绕道成都、经西安返回上海,才总算按时归队。

2变迁中的回家路

在以后的十几次回家经历中,我曾坐过船,虽然时间长,但人不累。襄渝铁路通车后,还走过襄渝线,但也很艰难。有一次又是过年,我在安康转车,因人多,列车员不开车门。我只好从窗子爬进去,可这事我没干过,怎么爬也爬不进去。只好哀求:“老乡,帮帮忙,拉兄弟一把吧!”车上的人,见我是个当兵的,又是四川口音,还真拉了一把,这才上了车。此时,虽说是寒冬腊月,我却大汗淋漓。

车到达县,再转乘汽车到万州,那崎岖的山涧公路蜿蜒陡峭,一边是高耸的大山,一边是万丈悬崖,上山如乌龟爬行,下坡似脱缰野马,吓得我紧紧抓住座位前的手柄,大气都不敢出。太危险了,我发誓以后再也不走这条路线。

后来有了上海到宜昌的火车,我又坐火车到宜昌,再转乘船到万州(这时万县已更名)。这一次却让我终身难忘。火车到宜昌后,要乘汽车从火车站到轮船码头买船票,因车上人多,又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只想到一心去买船票,未警惕车上身边的人,结果遇扒手扒窃,把我的皮夹子摸走了,痛失800多元。八十年代初的800多元,是我几个月的工资。幸好还有一点钱放在旅行包里,不然,我就回不了家啦。

以后我还走过南线,经杭州、怀化、贵阳到重庆转船。在福州、北京执行任务期间,回家也少不了在这转车,在那转船。总之,每次回家都深感交通不便和身心的极度疲惫。

3温暖的家园

虽说回家的路很艰苦,但每次在家里都很开心。见父母、会同学、会战友、窜大街小巷、看家乡变化。特别是母亲做的汤圆、米米茶,还有那香喷喷的腊肉、香肠,让我总吃不够。

记得1980年春节,是我入伍后的第一次回家探亲。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结束后,我被提干,组织安排我回家探亲。到村庄时,哥哥早已等候在村口,天气那么寒冷,哥哥说他已经等了近两个小时。我握着哥哥已经冻僵的手,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回家的路上,我热情地和乡亲们搭讪,他们关心地问我这几年在部队里情况,问我能否吃饱?问我受苦了没有?几位年纪大点的大伯和大叔,则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孩子,多年没看到你了,挺想念你的,听说你在部队提了干,孩子,你没给咱家乡丢脸!”不知为何,看着他们一个个充满真诚而深情诚挚的面孔,我顿时热泪盈眶。

到家刚坐下一会,忽然急促的狗叫声传来,哥哥忙起身走出去,发现我儿时的几个小伙伴已经快步过来。我赶紧迎上去和他们一一拥抱。一个发小对我讲:“我们一直牵挂着你,昨天就听说你今天回来,我们五个已为你备好了几桌饭菜,今晚饭就在我家吃饭,大家聚在一起,好好聊聊!我们不醉不休!”

那天晚上,一起吃饭的共有19人,几乎是全村在家的所有男丁。年纪大的人,谈着我儿时快要遗忘的趣事;同龄人说着我们当年一起玩耍的点点滴滴。哥哥的真情,发小们的热忱,还有乡邻们满满的诚意,让我觉得自己如此幸运,很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小村庄。

4乡亲的情谊

第二天,乡亲们陆续来到我家,他们给我送来了很多自家的土特产:芝麻油、花生、宰杀好的公鸡、土鸡蛋、粉条、南瓜、土豆……不用说,那些都是乡亲们的心意。看着摆满在堂屋当门的这些礼物,我无语凝噎。我当时心想,如果我将来能混出来一点名堂,一定要好好报答父老乡亲们。

回家第三天,正赶上春节前赶年集。二十四日一大早,我穿着军装和村里的几个发小一起步行去公社凑热闹。年集上人山人海,拥挤的地方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乡亲们赶年集的目的是为采购年货,我赶年集主要是想感受一下家乡过年的气氛,寻找年味儿。

当我走到供销社门市和饭店中间位置时,由于人多拥挤,有位老大爷在人群中低着头打开挂在腰间的老式牛皮钱夹数钱买东西,一不小心,我俩正好撞了个满怀。老大爷抬起头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我,我也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大爷。这时大爷突然对我讲:“解放军同志,你花钱吧?”当时,我感动地不知说什么才好。看上去大爷钱夹里并没有多少钱,厚厚的一沓子全是零碎的钞票,但他发自内心的那种纯朴感情,把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离我归队前两天的一个早上,我去县城的早点摊吃早点。吃完早点付钱时,卖早餐的那位老大爷看着我穿着军装,说什么都不要。最后没办法,我只好放下钱转身就走,那位老大爷又追出去很远……

5烽火中的牵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抗日战争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一封封家书跨越枪林弹雨,承载着最厚重的情感。

1941年,八路军战士王志在战斗间隙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纸是用敌人的宣传单背面做的,字迹被雨水浸得有些模糊:“娘,儿在前线一切安好,勿念。待把鬼子赶跑,儿就回家陪您种庄稼。”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千万战士的心声——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为了守护家园而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烽火中的家书,从来都不只是私人情感的流露,更奏响了家国情怀的双重奏。在那些文字里,“小家”与“大国”紧密相连,个人的悲欢与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赵一曼在留给儿子的遗书中,既有“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的舐犊情深,更有“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的家国大义。

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民族大义的情怀,在当下依然熠熠生辉。云南有位小学生在给戍边战士的信中写道:“叔叔,我知道你们不能回家过年,是为了让我们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吃年夜饭。”这稚嫩的话语,与八十年前的烽火家书遥相呼应,证明家国情怀从未褪色,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传承。

6归途的沉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