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兵由少数民族部落组成,多为熟悉本地地形、擅长骑射的蕃人,部署在西北与西南一带。
太祖打理推行募兵制,一旦通过考核被招募入伍,就等于找到一个铁饭碗,至少可以服役到六十岁起步。
士兵每月除应有的饷银,以及粮食、春冬衣装等。
还推行养兵之策,每到灾荒年份,就把流民、饥民、犯人招募为兵。
虽说暂时解决掉不稳定因素,但也导致军队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还有一些其他的操作。
总之冗兵一事,论源头,在太祖身上。
王安石目光一凝,率先道:“禀官家,臣多年前在外任上时便曾提议此事,臣以为,早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查兵籍一事,臣愿主动请缨。”
站在一旁的顾廷烨心中默默权衡一番后,跟着拱手道:“臣也愿领此事。”
大周如今的军营除开新组建的骁骑营和神机营外,足有一千七百多个。
其中汴京附近的核心大营有五百多个,其余分散在各路。
赵晗轻轻点头,王安石对革除积弊坚定不已,顾氏一族又在军中颇有威望,他二人领此事的确颇为合适。
想要对冗兵下手,核查兵籍乃第一步。
“官家,臣想举荐一人。”王安石挺直脊背,轻声说道。
“说吧。”
王安石朗声道:“集贤殿校理,中书检正章惇!”
“两年前李承之李大人先向臣举荐此人,此人对新政颇有见解,品性刚正,臣以为,可堪大用。”
赵晗细细思索一番,对于章惇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
“能得王爱卿举荐,想来不俗,核查兵籍一事,就着他从旁协助。”
“臣遵旨。”王安石拱手一礼。
片刻后,赵晗轻叹一声,抬手拧了拧眉心。
“核查兵籍既要辨清名册虚实,也要想办法应对各地将领的抵触,绝非一件容易办成的事情。”
顾廷烨眼珠子滴溜一转,抬眸看向赵晗,脸上挂着一抹坏笑。
“官家,臣以为直接打着清查冗兵的名号,大张旗鼓去核查多半行不通。”
“不如和他们玩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以褒奖将士,核实军功赏赐为由,派遣钦差前往各营,各级将领们为领赏赐必定积极上报,详细至极。”
“拿到名册后,再出其不意,对照名册当场点兵,到时候空额和冒名的猫腻一抓一个准,他们连狡辩的机会都不会有。”
不等赵晗开口,韩章扭头看他,拧眉道:“镇国公计策倒是妙,可未免太过……”
盛长柏盘算一番后,也向他投去认为此计不怎么妥帖的目光。
顾廷烨倒是大手一挥,“韩大人不必担忧,若有骂名,我顾廷烨一力承担,左右再被人骂一阵子罢了。”
“有仲怀此言,朕准了!”
说罢,赵晗站起身,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事成后,朕必定多多弥补于你。”
顾廷烨咧嘴一笑,“臣可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