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儿姐,出大事了!”
“引章,出什么大事了?你倒是快说呀!”孙三娘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忍不住催促道。
在赵盼儿担忧的目光中。
宋引章踌躇片刻,轻声道:“今日县令郑大人特意来寻我,说官家钦点我去教坊司任琵琶色教头一职。”
“还说这是天大的恩典,让我莫要推辞,还让我寻机会在官家面前替他美言两句。”
“什么?!”孙三娘惊呼一声。
赵盼儿一双清透勾人的美眸骤然一凝,柔声道:“引章,你虽擅弹奏琵琶,可从未出过钱塘,好端端为何会传到官家耳中?”
“起初我也好奇着,可郑大人说是勇毅侯府的徐大人在官家和几名朝中重臣面前,夸赞过我几句。”
“盼儿姐,我从未去过京城,我有些怕……”说着,宋引章眼眶忍不住开始泛红。
赵盼儿在她身边坐下,用手帕轻轻擦去她眼角的泪光。
“你去教坊司可比在乐营体面的多,以你在琵琶上的造诣,断不会什么受委屈。”
“况且将来你所接触的都是些达官显贵,脱籍的机会也比在钱塘要多。”
“等得空,我和三娘还可去京城瞧瞧你。”
孙三娘附和道:“是啊,我和盼儿还没去过京城呢!”
宋引章抿了抿唇,“不许骗我,等我在京城安顿好,我就修书告诉你们。”
“盼儿姐,你在钱塘也是无亲无故,将来不如把茶坊开到汴京去,总之今后我想离开京城,只怕是难了。”
赵盼儿轻叹一声,抬眼看向窗外河畔边摇曳的柳枝,一缕微风在此时迎面而来,吹起她鬓边的几缕碎发。
“傻丫头,以我手里这点积蓄,哪能在汴京开得起一间像样的茶坊,再等几年吧。”
宋引章轻轻握着杯盏,沉吟片刻后,郑重道:“不用等几年!”
“将来我在教坊司挣来的银两,全都一点点攒下来,留着开茶坊。”
赵盼儿闻言,莞尔一笑。
“你若真有这个想法,倒不如先给自己攒些嫁妆。”
宋引章摇摇头,“不能脱籍,哪能嫁去什么好人家,我现在只想能和盼儿姐你在一起。”
赵盼儿抬手抚了抚她的脸颊,宽慰道:“将来在汴京若遇到难处,尽管写信告诉我,我还可帮你想想法子。”
“好!”宋引章应了一声,依偎在她柔软的怀中。
一连六七日过去,阳光正好,一队红袍内侍手持诏书,神情庄重的来到积英巷盛府。
正堂内,盛家上下早已穿戴整齐,按照长幼依次肃立。
“门下,制曰:太常寺少卿盛纮,品行端方,历官勤勉,素有贤名,朕心甚慰。
尔女盛氏正位中宫,淑慎持躬,诞育皇嫡二子,绵续宗祧,功在社稷。
朕念及亲亲之谊,推恩外戚,特封尔为魏国公,赐食邑三千户,魏国公府一座,以彰其教女之功,辅国之诚。”
望其谨守臣节,勉教亲族。
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