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章:燧发初鸣,龙影渐清**
西海岸击退海贼与松浦家联合部队一役,虽规模不大,却影响深远。
龙造寺家前线大将锅岛直茂在收到成富信藏的详细报告后,对“明夏浩”此人的评价发生了微妙转变。从原本视作可随意拿捏的边鄙小豪,变成了一个拥有奇异火器、有一定实力、且暂时可能牵制平户方向威胁的“潜在合作对象”与“需要警惕的不稳定因素”。他默许了成富信藏与林浩达成的临时协议,军赋额度被象征性地降低,征调匠人之事也不再提及,但要求林浩必须定期提供关于平户海域的情报。
这为林浩争取到了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
猿湾的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狂飙突进。
水力锻锤在无数次的调试和失败后,终于发出了沉重的、有节奏的轰鸣声!巨大的木锤在水流的带动下起落,反复锻打着烧红的铁坯,效率远超人力十数倍!虽然最初的产品依旧粗糙,但已经让老铁匠和他的学徒们欣喜若狂。更多、更好的铁料被生产出来,迅速转化为工具、武器零件以及……枪管。
火器工坊成了最核心、守卫最森严的区域。林咲几乎吃住都在里面,带着几个心灵手巧的学徒,在若昂的指导和LínHào优化后的图纸帮助下,疯狂地仿制和改进火绳枪。报废的枪管堆了一角落,但成功的产品也在缓慢增加。每月能产出的合格火绳枪从两三支逐渐提升到五六支,虽然依旧杯水车薪,却是一个坚实的开始。
那几支掣电铳(后装燧发枪的简化版)的试制则更加艰难。核心的燧发枪机对弹簧钢和精密加工的要求太高,屡试屡败。林浩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更现实的目标——简化点火机构。他尝试制作了一种利用火绳点火、但通过杠杆联动实现更快击发的“速射枪机”,虽然仍依赖火绳,但射速略有提升,可靠性也比掣电铳高得多。
与此同时,林浩对玉玺空间的运用也更加大胆和频繁。他不再满足于优化图纸,开始尝试将一些关键的小型金属零件(如枪机簧片、击砧)放入空间,期待空间那微弱的“提炼”和“优化”特性能够提升其金属性能。效果缓慢而微弱,且精神消耗巨大,但他坚信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资源的压力与日俱增。铁料、硫磺、硝石、木炭……每一项都需要海量投入。茉莉的商队几乎马力全开,但也渐渐难以满足林浩越来越大的胃口。资金开始捉襟见肘。
“必须开辟新的财源和资源渠道。”林浩对李明月和负责后勤的伊吕波(如果她在的话)说道,“我们不能永远依赖茉莉的输入。”
他采取了多项措施:
1。**加大渔业产出:**新式的拖网渔船投入使用,捕捞量大大增加。鱼干成了重要的贸易品和储备粮。
2。**开发新产业:**利用石灰窑工,开始烧制石灰,用于建筑和改良酸性土壤。尝试开采附近山区的劣质煤矿(石炭),虽然燃烧效率低,但能部分替代木炭。
3。**鼓励手工业:**吸纳流民中的工匠,建立制陶、纺织、酿酒等小作坊,产品部分自用,部分用于交换。
4。**“技术”出口:**在严格保密核心配方的前提下,将少量提纯后的优等硫磺和硝石,以高价卖给茉莉,再由她转卖给其他有需求的势力(甚至可能包括龙造寺和大友家),换取急缺的资金和物资。这是一步险棋,但短期内收益巨大。
人口的流入也在加速。肥前战乱产生的流民,以及听闻“明夏大人”仁政前来投奔的百姓,使得北砦和猿湾的人口突破了千人关口。管理压力陡增。李明月和伊吕波忙得不可开交,户籍管理、物资分配、纠纷调解千头万绪。林浩借鉴现代管理经验,建立了简单的层级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勉强维持着运转。
军事上,雪姬的水军初具雏形。两艘修复的关船加上新造的两艘小型快船,组成了一支小小的舰队。她严格训练水手,不仅练习操帆驾船,更着重练习接舷战和火器运用(船上安装了小型旋风炮和火绳枪手)。巡逻范围逐渐扩大,有效遏制了小股海盗的骚扰,护航渔业,也搜集着海上情报。
文化与认同的建设也在悄然进行。学堂里,李明月不仅教孩子们识字算数,也开始潜移默化地讲述一些华夏的历史故事和伦理观念。林浩甚至亲自编写了一些简单的歌谣,歌颂劳动、纪律和集体精神,由孩童传唱。一种区别于传统日本乡村的、带有明显林浩印记的团体认同感开始萌芽。
若昂等葡萄牙人逐渐融入了这里。他们被猿湾蓬勃的发展势头和林浩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所吸引,合作越来越深入。若昂甚至开始私下向林浩透露一些关于葡萄牙远东殖民策略和耶稣会传教活动的信息,暗示如果林浩愿意接受洗礼并提供更多便利,或许能获得葡属印度总督府更直接的支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浩对此不置可否。他需要西方的技术和知识,但绝不会用信仰和主权去做交易。他巧妙地周旋着,不断从若昂身上榨取知识,同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