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重生之征战岁月燃文 > 第244部分(第1页)

第244部分(第1页)

hun进一零六师的特战队员,早就控制了机要处,那个长相妖艳、丰满的女机要员,把一封绝密电报,刚塞进嘴里,被扑上来的特战队员制伏。

这些特战队员可没有怜香惜玉的习惯,掐脖子、抠腮帮,费了一翻手脚,总算把这封绝密电报,从这个女机要员的艳艳红chun里抢出来。

带队的特战分队长展开细看,正是师长要的东西,马上汇报,所有的证物都齐全了。

经过询问得知,这个女机要员,是何玉泉的军中情人,何玉泉许多机密的事情,都是经过她的手,特战分队长大为兴奋,又逮着一条大鱼。

十二月二十六日,在蒋委员长安全抵达南京后,唐秋离向西北剿总所属部队下达命令,全军脱离陕西境内,撤回洛阳休整,三十万大军陆续撤回河南境内,一场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消弭于无形,也算唐秋离为西安事变,划上最后一个圆满的句号。

十二月二十八日,唐秋离在洛阳组成临时军事法庭,公开审判原一零六师少将师长何玉泉,在蒋委员长尚未脱险之际,擅自进攻西安,yin谋破坏西安和谈,蓄意谋害蒋委员长一案。

证据确凿,何玉泉无法抵赖,经临时军事法庭判决,案犯何玉泉,不得上诉,立即执行枪决。

二十八日下午,在洛阳郊外,原一零六师少将师长何玉泉,被执行枪决,时年三十四岁,也算他为何应钦的疯狂,付出应有的代价。

枪决何玉泉后,随即通报西北剿总全体少校级以上军官,使各级军官为之战栗,对这位年轻的副总司令,心存畏惧,从此不敢造次。

唐秋离快刀斩乱麻,痛下杀手,枪毙位高权重的何应钦的亲侄子,由此立威,效果奇佳,给中央军系统的各级军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能协调指挥中央军几十万部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就枪毙何玉泉一案,唐秋离亲自执笔,给国民党中常委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分别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在非紧张时期,枪毙一个少将师长,那是相当大的事件,得给各方面一个满意的交代。

除此之外,唐秋离还给蒋委员长,写了一份报告,在给中常委和军事委员会报告里,不宜公开的机密,在这份报告里,都详尽列出,并附上何应钦给何玉泉的电报原文,随即,派专使送往南京,面呈蒋委员长。

这些东西汇在一起,蒋委员长必定勃然大怒,够何应钦喝一壶的,即便不被枪毙或是坐牢,也得不到蒋委员长的重用,从此远离政治核心,再也不能以亲日派的嘴脸,参与全面抗战的大事。

果然,蒋委员长接到唐秋离的报告后,虽然没有勃然大怒,却是沉默良久,联想到在西安被扣留期间,夫人对他讲述的何应钦种种表现,以及在中常委会议上,对夫人的态度。

对这位自己留日士官学校的老同学,追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或是痛心和失望,亦或是愤怒和不齿,蒋委员长从未对外人披lu,详情也就无从得知。

门外,何应钦正在等着求见,蒋委员长告诉shi从,让何敬之回去好好反省,我不想见他,看来,蒋委员长处于复杂的心里,不想对何应钦痛下杀手,却也下了冷藏他的决心。

其后,何应钦负荆请罪,也未能见得蒋委员长一面,抗战军兴,中央系统及各地方实力派的各员大将,纷纷领兵杀奔抗日战场,于日军鏖战于中国各地,屡有建树,有的则一战成名,成为抗日名将,如台儿庄之战的李宗仁等。

只有何应钦,被蒋委员长高高挂起,任国民政府参议虚职,干领俸禄,从此,何应钦蛰伏达整整八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后,内战再次爆发,才渐出国人视线,这一切,不能不是拜唐秋离所赐,也是他找错了对手的结果。

何应钦是在他亲侄儿被枪毙之后,从国府军事委员会的同报之中,才得知这一消息的。

闻讯后,正是何应钦求见蒋委员长被拒绝,门前冷落车马稀,昔日同僚唯恐避之不及,门下作鸟兽散,枯坐家中,惶惶不可终日,等着蒋委员长找他算账之时。

何应钦心如刀绞,黯然泪下,他败了,败得很惨,败在一个年方弱冠的黄口小儿手里,失去了往日的显赫地位,非但如此,还搭上亲侄儿的一条xing命,本来,那是他何家的后起之秀,何应钦对他寄予厚望。

从此,唐秋离成了何应钦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穷其一生要报复的不共戴天的仇人。

而此时的唐秋离,正在洛阳忙得不可开交。

****

三百八十二章 蒋委员长的召唤

三百八十二章蒋委员长的召唤

何应钦如何伤心和无奈,对自己多痛恨,唐秋离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能搬走国府高层内部,与日本人眉来眼去、暗送秋bo的亲日派领袖何应钦,唐秋离的目的已经达到。

否则,唐秋离心中始终不安,明火执仗的对手不可怕,背后捅刀子的小人最凶险,以何应钦在国府中的地位,自己和日本人打到紧要关头,他在背后给你一下,脑袋掉了都来不及喊冤。

而且,连带的作用是,此消彼长,失去了何应钦这面亲日派的大旗,聚拢在他旗下的其他亲日派,也就失去了鼓噪的能力,翻不起大的bo浪,没有了杂音,也省得蒋委员长在对待日本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西安事变历时半月有余,事变期间,每个人的种种表现,通过各种渠道,都在蒋委员长的心里面搁着那。

随之而来的,就会是国民政府高层的人事更迭,整肃内部,有人幡然落马,有人得以高升,有人淡出视线,有人地位更加稳固,这也是题中之义。

只是想到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以后的结局,唐秋离心里不免怅然,此事自己无能为力,所谓的命中注定吧?

唐秋离一头扑在中央军的三十万部队上,西北剿总尚未撤销,总司令蒋中正容归南京,另外一位副总司令陈诚,得以高升,接任何应钦的军政部部长一职,成为国民政府军界又一位显赫人物。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没有命令让唐秋离离开洛阳,也没有另外派将的打算,所以,中央军的三十万人马,还在他的管辖之内。

蒋委员长当了甩手掌柜的,这可愁坏了他,三十万人,都聚集在洛阳周边地区,光是人吃马喂,每天就是个惊人的数字,只一个河南省,根本负担不起。

何况,当时的中央军各部队,后勤系统极为原始,各种物资都依靠人背马驮,军工生产,都集中在远离河南的其他省份,近千里的运输线,那么多张嘴等着吃喝,唐秋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粮草官儿,三十万中央军的大管家。

已经是严冬,还有的部队冬装都没有配齐,唐秋离每天发往军事委员会的电报,无一例外的都是催粮、催款、催物资,独立师也有十四万人之众,唐秋离从来没有在这上面操过心。

现在他才知道,张全和周玉山干的活计有多累多繁琐,好在,国府上下各个部门,没有不买他这个蒋委员长跟前红人的帐,事情办得还算顺利,总算让这三十万人有吃有喝有棉衣穿。

一零六师的叛乱解决之后,又进行了内部整顿,把何玉泉的势力,连根拔起,该枪毙的枪毙,该开除军籍的开除军籍,该送军事法庭的,也不手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