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原配宝典txt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等到四月底,尤倩娘和诸素素终于安顿下来,千方百计去寻萧祥生的时候,才知道他又下江南去了。

这一次,他和杜先诚一起去的。

因为去年冬天太过暖和,今年春夏之交的时候,江南爆发了庞大的蝗灾。

整个鱼米之乡,今年肯定颗粒无收了。

萧祥生和杜先诚得到消息,赶紧再次下江南,把往年囤积在江南田庄的存粮运了一半回长安,另一半就地分给佃农,也省得灾民作乱,抢了他们的田庄和粮仓。

他们一路行来,发现大周乱相初现。

去年年底大周军队打败的消息,不仅打击了大周的士气,而且对大周的国力更是是沉重的打击。第二次征高句丽征召的十万良家子,是大周国力的中流砥柱。他们一死,大周的国力就衰退了一半。

而德祯帝依然不知悔改,拒绝从高句丽撤兵,又在征召新的良家子入伍,打算亲征高句丽。

大周昌业五年的六月,大军还在集结当中,北面淮河决堤,淹没了淮河两岸的无数良田。南方蝗灾刚过,又发旱灾,一时整个大周,竟如腐烂的大堤一样,迅速溃败下来。

进了腊月,天气严寒,各地粮食欠缺,逃往长安城的灾民越发多了起来。

本来依大周这十来年的休养生息,区区一个灾年,还是不会捉襟见肘的。可是德祯帝一意孤行地要打高句丽,已经将大周这么些年来积下来的家当败了一大半。

等到了灾年,就没有多余的粮食拿来赈灾。

灾民为了一口饭吃,四处逃荒,产生了不少流民。其中又有很多青壮年的流民,为了逃避兵役,上山做了土匪和响马。

大周昌业六年,刚到正月,就有不少响马直接占了州县,自立为王,反了大周。

齐国公齐伯世被身在高句丽亲征的德祯帝差遣,在大周四处征讨叛贼,却也是疲以奔命,打了东家,西家又冒起来。

萧祥生和杜先诚的铺子,到大周昌业六年的时候,已经关了一多半。两人将大部分金银钱财都换成了粮食和布帛,一半秘密送给齐国公,一半囤积在两家人在城外的庄子和城内的地窖里。

在这个时候,德祯帝偏偏不管不顾,又要调齐国公的大军入高句丽参战。

圣旨传到齐国公府,久有大志的齐国公齐伯世一刀斩了德祯帝的钦差大臣,正式反了大周。齐伯世素有大才,又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虽然才宣布起义,但是已经有条不紊地将太州一带打理得水泄不通,成了大周七十二路反贼中势力最大,也是最耀眼的一道势力。

齐国公反了大周的消息传到长安城,萧祥生和杜先诚这才知道,大周的乱象,才刚刚开始。

长安城有太子、皇后和国舅带着御林军驻扎,暂时还算平稳,但是看着长安城内外日益增多的灾民,杜先诚和萧祥生的心情都很沉重。

齐国公齐伯世不是没有派人来笼络他们。可是他们知道,若是答应齐国公,他们就要上战场了。他们是从战场上死里逃生的人,自然知道跟着齐国公,也许将来有一场大富贵,可是这场大富贵,却是要从险中求,甚至有可能没有多久,他们哥俩就报销在战场上,留下两家妇孺老小,可要看谁的脸色过活?

他们比谁知道得都清楚。齐国公看重他们,是看重他们活着的时候能给他打天下卖命,一旦他们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可不认为齐国公有那个闲情逸致,照顾他们的家人一辈子。

他们并无大志,只想和家人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封侯拜相对他们来说太过遥远,从来没有奢望过。

因此他们都不太愿意卷到这场乱局当中。

可是身在此处,想置身事外又极艰难。

只好跟齐国公的特使虚与委蛇,说道要把家里的事情安置好了再说,并没有一口回绝。

齐国公的特使不是专门来招揽这两人的。这两人有些本事,但还不到非他们不可的地步,因此也没有多强求,只让他们想通了,就去太州投军。

齐国公的特使秘密离开了长安城。

杜先诚就对萧祥生道:“大哥,咱们也得撤了。——这大周,不是久留之地。”

萧祥生看了杜先诚一眼,“你还想去海外?”

杜先诚点头,眼里带了几分狂热,“大哥你记不记得,年前那个从佛朗斯牙来的商人?他一直劝说我跟他去佛朗斯牙做生意。以前我当然不想走,如今乱象将至,我们不应该早做打算?”

萧祥生沉默不语。

杜先诚继续劝道:“大哥,齐国公那边,胜算着实不大。听说,皇上已经在回銮的途中。只要皇上一回来,这胜负之数实难预料。我是受够了战乱之苦,绝对不想我家霜儿在乱世中长大。——大哥,大嫂去年也刚生了个女儿,你难道能保证自己能在以后的日子,护得一家人不受战乱之苦?”

战争的痛苦,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有体会。

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是踩着累累白骨前进的。作为两个没有家世,不是关陇豪族的普通良家子,他们有九成九的可能,成为别人脚下的累累白骨。

两个人在高句丽受够了战争的苦痛,绝对不想重蹈覆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